复旦建校119周年这场科学报告会很“硬核”:展望“双循环”发展之路、畅想6G新技术


  用古文字揭开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面纱,从“减贫神话”“双循环”展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之路,畅想6G技术会带来一个怎样的通信新时代……作为复旦大学119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一环,昨天下午,第58届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举行,来自文社理工医科的五位复旦学者汇聚一堂,基于各自研究方向作学术报告并与听众交流。

  “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’”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以《论语》中的名句开场,带领听众开启一场关于古文字的遨游。对于“三古”(考古、古文字、古籍)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。在刘钊看来,“三古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,要上溯中华文化、了解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,必须先从“三古”入手。以甲骨文中的“役”字为例,通过分析不同写法的演变、同一文字在古汉语中的不同意义,刘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考释古文字的繁难过程。

  “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减贫神话。”回顾中国增长的辉煌历程,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万广华指出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。这不仅让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成功使数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状态。在万广华看来,当前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加消费。“总之,要千方百计地缩小贫富差距。”万广华认为,激发消费潜力,根本还在于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,推进共同富裕。具体而言,要提高居民收入份额,增强社会保障,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收入。“只有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,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。”

  “有两种东西,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,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,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。”物理学系教授陈焱以一句康德的名言拉开报告序幕。从物理学到量子多体物理,陈焱回顾了量子多体物理的学科发展过程,展现了该学科的取得的前沿成果。“近 40 年来的研究中,人们发现,量子多体体系呈现新颖物性、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。”陈焱说,“与此同时,传统的多体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难。”在陈焱看来,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其职责并不限于科研,而是要让科研与教学、社会服务齐头并进。“量子多体物理的研究深邃优美,而以科研的方法来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,则会开拓崭新的视野和境界。”

  “从无线通信到光通信,历史跨越了百年。”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迟楠回顾了通信技术的历史。“通信技术每一次跨越,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开创性贡献。”当前,5G已成为各国主流通信技术。而6G技术的研究与规划,也已悄然进入一个新阶段,未来3年是6G研究的关键窗口期。“有人的地方就有灯,有灯的地方就能组网。”迟楠带领课题组完成W波段大容量光子毫米波通信海边30公里传输实验,证实6G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力。未来,6G将构建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在内的全球广域覆盖的“空天地海一体化”三维立体网络,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。“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、高速、泛在的通信新时代。”迟楠总结道。

  “七十多年前,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照片。”汇报伊始,生物医学研究院、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以一张教材中的照片为引,讲述了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过程。正是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,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。“冷冻电镜技术,为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带来了一场‘分辨率革命’。”徐彦辉介绍,该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在原子水平上解析蛋白质、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,这为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精细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。当前,徐彦辉团队正在探索蛋白组解码技术这一方向,尤其是基于编码抗体库的蛋白组解码技术。展望未来,徐彦辉认为,随着蛋白组解码技术的不断成熟,人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解码人体溶液蛋白组、单细胞蛋白组以及空间蛋白组,从而为精准的疾病筛查、诊断与治疗提供强大技术支撑。